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从供给方的角度,其责任是打破上述企业的融资壁垒,降低融资成本;但从需求方的角度,如何能够满足银行信贷的要求,一直以来也是达成供需匹配的难点之一。单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供给方实施优惠利率是常规的、直接的做法,同时,政府部门可能也会配以政策性的贴息,以鼓励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但这种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更适合从宏观或中观考量政策的传导效果,或者说,评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作为”情况。笔者认为,这并不能做到更精准化、精细化地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简言之,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笔者最近在调研中发现,传统银行在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其方式可谓“简单有效”。具体来说,一家企业需要技改或购入新的设备,其土地、厂房等资产作为抵押物可以贷到1000万元,或者说,企业主购买设备及流动资金尚有1000万元的“缺口”。长期稳定经营、稳定的现金收入、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借贷人信用良好等特征,这些是标准的银行“黄金客户”的属性。但是,银行的做法往往是,经过调查评估后,手续完善,一次性把1000万元的资金贷给企业,按照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利息还优惠了。从表面上看,无可厚非,银行既完成了一笔优质业务,又符合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要求,可谓是名利双收。这其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笔者认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应被分为显性融资成本和隐性融资成本,显性融资成本就是利息及其他手续费,隐性融资成本其实是基于企业合理资金运用计划基础上的具有弹性的融资成本。举例来说,上述1000万元的信贷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并非资金到账,马上要全部支付出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在这一段时间里,企业背负着1000万元的资金成本。如果换一种做法,企业在每个阶段需要的资金可以精准到“元角分”,那么,银行的信贷资金是否进而可以精准化呢?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需求方——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问题。

中国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企业对于自身的资金运用缺乏精细化管控。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你问及企业主为什么贷款要1000万元,而不是980万元时,企业主是答不上来的,因为,小微企业主是没有意识贷款的隐性融资成本的,总觉得大数上需要1000万元,那就借1000万元,银行也乐得如此,不会去深入挖掘企业的真实资金需求。

上述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供给方存在一定的“强制供给”倾向,需求方无法洞察自身的精准需求,导致需求方的隐性融资成本升高,这种问题靠降息绝对解决不了。那么,降低隐性融资成本,供需双方都需要做什么呢?

让需求方在短时间之内具备良好的财务管控能力,这一点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供给方做更加细致的工作。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逻辑来看,信贷可以做到“极小”,也就是说,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消费者行为挖掘为手段,对于消费者资金需求的洞察会更加精准。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放贷资金利息往往高于银行很多,但并不影响其业务的快速增长,这其中就体现了其精准和效率的优势。传统银行以传统的作业模式去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很难做到精准和高效,也很难能够帮助客户降低隐性融资成本。一家县域的农商行,要管理成千上万的客户,这种“1对多”的产品发售方式,是不可能做到量身定制的。

笔者认为,降低信贷的隐性融资成本需要分步骤实施。首先,针对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银行可以“倒逼”其提升自身的财务管控能力,也就是提供更加精准的资金需求计划,帮助其节省成本,这需要银行有一种“为客户省钱”的意识;其次,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作业水平,走向一个良性的数字化业务转型的“通道”,重点是通过数字化业务的场景,更精准地捕捉客户的有效需求;最后,可以设计更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的信贷产品,力争在个性化和共性化需求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力争达到“多赢”的交易结果。当然,所有方法的前提是,银行要逐渐建立一种真正普惠金融的意识,就是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致力于与企业长期持续相伴发展,放水养鱼,才可永续经营。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张宏斌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focus/201906/t20190606_161348.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