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朗迪中国峰会这两天在上海成功举办,全球范围内超过2500位金融科技界精英探讨了金融科技相关的热门话题,其中超过200位银行决策者到场,让这些讨论更具实践意义。而普惠金融正是本次峰会上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教授在本次峰会上做了《普惠金融中的消费金融》主题演讲并表示:中国的数字支付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微贷的阶段,也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第二阶段,到了今天,普惠金融除了对企业支持以外,另外一侧对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支持,是普惠金融的重要课题。
而在此阶段内,银行与金融科技下一步会走向何方?
当理想遇到现实:普惠金融的“症结”是什么?
有人说,普惠金融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很重的命题。让更多人更容易获得专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保守、谨慎的行业特质相悖,既“普”又“惠”与商业逻辑也存在矛盾。普惠金融的关注点,与传统金融服务中的金融排斥格格不入。
但普惠金融不是单纯的生意,它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主流的普惠金融实践目前仍然以政府和银行(包括央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为主导。
如普惠金融的“鼻祖”孟加拉国,以乡村银行模式为主,由非政府金融组织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相对成熟的美国,以社区银行模式为主,资产规模较小,资本来源多样化,对象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居民,此外美国的普惠金融一大特点是相对完备的法律保障。
根据银保监会合作部课题组《普惠金融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的相关研究,墨西哥、巴西、秘鲁、俄罗斯等的普惠金融实践除了以政府和银行为主导之外,一般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推动普惠金融落地:
1.触达渠道,如墨西哥除政策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之外,还打造多层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细分市场。
2.产品创新,以巴西为例,通过推行简化账户和开展小额信贷计划,增加普惠金融覆盖人群。
3.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如俄罗斯制订的全国性金融扫盲5年计划,秘鲁银行保险基金监管局(简称“SBS”)倡导、加强和鼓励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等。
4.法律法规建设和健全,如墨西哥对于《玛雅宣言》的落实过程中的法律法规保障,巴西针对小微企业的微型信贷的操作细则,俄罗斯制定了金融扫盲国家战略以及加强金融扫盲和消费者保护的政策框架等。
上述几个方面,也是中国普惠金融实践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领域。与国外模式稍有不同的是,金融科技元素在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中相对突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中国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似乎更为广泛。
总体来看,尽管普惠金融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贝多广教授在朗迪峰会现场的《普惠金融中的消费金融》演讲中呼吁,“我们更应该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对于理解今天普惠金融的“症结”十分有意义: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最大的困境是收入和支出会出现短期的不平衡。”
实际上,普惠金融的“理想”色彩和金融特质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两个根本性的症结:第一,高服务成本和低收益;第二,信用不足和风险难控。
前者阻碍了服务主体的意愿,后者在于服务受众群体本身的特点。而不能解决这两个症结,普惠金融就难以做到真正的“普”和“惠”。
曙光到来?金融科技能为普惠金融做什么
金融科技或许是当前最佳的解决方案。
本次朗迪峰会之前,多家全球银行代表低调探访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腾讯、平安、飞贷金融科技等。
从银行代表到访飞贷金融科技所关注话题来看,银行对于金融科技在效率、技术和模式创新方面的能力十分关注。
如相关代表在参访飞贷后的表示:“飞贷处理经营贷时在业务流程和思路上的创新,通过对小微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审核巧妙化解了小微企业复杂的审核流程,给我们的业务带来很大启发。”
实际上,像腾讯、飞贷金融科技这样的金融科技平台与银行联手,平安自身加速金融科技转型等,所进行的普惠金融实践,中国已较国际同行处于领先地位。而金融科技在助力银行推动普惠金融落地中提升了以下三点:
1.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金融机构获客角度而言,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和线上运营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地域和空间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人群覆盖;而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则可以构建模型,了解用户需求,一定程度上实现精准触达;
2.金融科技的加入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如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产品更为互联网化和数字化;在运营层面上,用户服务更具互联网思维;
3.金融科技尤其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机构的征信风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金融科技平台很多具备大量用户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银行硬数据+金融科技软数据结合对于用户信用体系是一个有力补充,由数据形成征信,由征信提升风控。
上文所提到的银行参访对象飞贷金融科技,其模式为颇具创新特点的S2B2C模式:
S是供应商即飞贷,整合技术应用、数据资源,甚至是客户资源,为众多中小银行(B)提供整体的技术和资源服务,以向金融机构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特色。实现普惠金融受众人群(C)获得银行高效、精准、友好的信贷服务。
通过技术服务输出,解决“普惠金融”在传统银行与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和快速小额信贷问题;助力银行将不良贷款率指标降低;为银行匹配具备良好信誉的小型借款人,让银行可以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客户,扩大他们的信贷组合。
从社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担当而言,飞贷金融科技这样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助力金融机构低成本、规模化地发展移动信贷,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满意度,从而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落地,推动普惠金融最后1公里建设。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此前《改变世界的移动信贷突破性技术》一文对飞贷金融科技的深度报道,其移动信贷整体技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帮助中国金融机构为以中小企业主为主要目标客群的500万用户发放超47.5亿美元(300亿人民币)的贷款,而与飞贷金融科技合作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降为3%,比业界优秀小微信贷机构5%的不良贷款率还要低。
这也是其被银行、研究机构重视,被誉为中国金融科技“隐形冠军”类企业的原因。
融合之路,银行+金融科技的三种模式
实际上,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之所以引起朗迪峰会参会银行的关注,在普惠金融推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强大,如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成熟的移动支付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金融的融合探索等。
1.以BATJ为代表的巨头赋能模式。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BATJ旗下的金融科技业务(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理财通、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同样发展强劲,其核心共同点在于由原来的Fintech更加强调Tech。
巨头赋能模式除了其本身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如支付、云技术、AI之外,还得益于自身庞大生态下的海量数据、用户流量和多样的场景化。传统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接触到各类场景下丰富的流量资源,甚至可以触及更多传统业态,催生出新的金融生态。
2.以飞贷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整体技术输出模式。
与BATJ不同,飞贷的模式是“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整体助力金融机构,“不依赖于特定消费或社交场景的数据,面向全网用户的开放性风控体系”,以一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规模复制,提升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的技术升级;
其优势在于:①整体输出;②大规模实践验证,风险可控;③通用型技术,不依赖特定资源,可实现快速规模化;④支持合作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
3.除了巨头赋能模式和整体技术输出模式,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还有技术服务商的局部输出模式。
如专门提供风控、征信、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技术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同样在助力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述三种模式各有特色,但就普惠金融一项而言,巨头赋能与整体输出更为直接,前者给予了银行等赋能对象强大的外部支持(流量、场景、运营模式),后者则升级了合作方自身的内部硬实力。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18年8月发布的《2017 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
个人信贷方面,银行仍是居民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强劲,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 22660.57元,同比增长25.03%;
小微企业贷款使用情况方面,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低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截至2017年年末,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67738.95亿元,同比增长9.79%;农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年末,农户信用贷款比例比上年末高1.9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高1.54个百分点。
显然,无论是个人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农户信贷均有所增长,而小微企业贷款、农户信贷显然还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这一点上,金融科技的作用仍然大有可为。
提升运营效率、升级客户体验,参与产品与服务创新,增强大数据风控,正是金融科技企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与银行、金融机构联手之后在普惠金融领域再造业态的基础与路径,而BATJ、飞贷金融科技等为代表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接下来走向何方,从中也能窥测一二。
来源:新浪财经
http://sh.qihoo.com/pc/9b4294e02b18d6670?cota=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