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重要求

 

弱实体无强金融,这是监管层日前发声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6月14日,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奋力跨越重大关口”为题发表演讲并强调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论坛共同轮值主席易纲亦把演讲主旨落在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探讨如何更好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

监管层多次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绝非老生常谈。究竟如何理解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呢?

首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对资金脱实向虚等乱象的纠偏。

应当看到,金融风险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脱离实体的资金空转。过去几年,以金融创新为名的产品花样百出,其中确有符合民生、企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产品,但也不乏一些披着“创新”外衣专钻政策空子甚至违规违法的产品。部分交易结构复杂、层层嵌套的金融产品,不仅导致风险交织、无法探明,还会让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滞留空转,引发脱实向虚问题,推高融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是一种纠偏。过去一年多来,监管层也做了相当的努力。

长策还落在制度建设上。银、证、保均推进了多项补短板项目,通过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监管体系;更重要的是,分业监管的屏障正在破除: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渐成型,资管新规等直面刚兑、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政策正酝酿出台。可以说,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后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的监管思路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服务实体。

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是盲目向实体经济“输血”,还得遵循市场规律,服务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要素升级的大方向。

郭树清指出,目前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垒大户”情结,不少企业高度依赖债务投入,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投资饥渴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破产机制远未形成。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是要破除这一理念的桎梏、行为的惰性。对于引发市场各方警惕的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债务等系统性风险隐患较大的领域,金融机构应当慎之又慎。而对于一些风险领域,央行更是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中明确要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以市场化的方案来处置“僵尸企业”或经营不善的企业,避免其挤占大量金融资源。而当前,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等政策信号已经越来越明确。

再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仅靠硬觉悟,更要靠巧办法。

在着力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落点在于支持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郭树清指出,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正是亟待金融机构优化服务的方向。

当然,尽管政策的指向性是明确的,但对金融机构来说,商业的可持续性才能换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鼓励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时,不仅要靠打硬仗的觉悟,更要靠巧办法。

监管层率先做出了承诺。在本次论坛上,易纲从监管层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小微贷款商业可持续性的几个意见,包括定向降准、再贴现、再贷款、降低资金成本、差异化监管以及优惠税收政策等一系列办法,力求调动商业银行支持小微的积极性。

金融机构也当抓住这轮政策红利。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为加强原本相对薄弱的信用建设提供助力,政策的包容性则为抵押品的多样性提供了多条探索途径,并降低了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成本。如何在新政策、新技术、新思维背景下实现有效“创新”,还需相关各方努力。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马梅若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pl/cj/201806/t20180615_140263.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重要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