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普惠金融的“江苏农信实践”

 

农金改革以来,江苏农信年盈利能力由当年亏损8.8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盈利220亿元,年纳税额由不足3亿元上升到79.1亿元,社会贡献度大幅提高。截至2017年8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8887.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88.39亿元,存贷款总量在全省银行业中由成立之初的第四位,上升到近几年持续位居第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战略,江苏作为全国农信系统发展普惠金融的先行者,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主动顺应“四化同步”快速推进下普惠金融的新特点、新要求,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全省农商行自身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8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8887.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88.39亿元,存贷款总量在全省银行业中由成立之初的第四位,上升到近几年持续位居第一。

江苏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万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省农商银行网点覆盖了所有乡镇,金融便民服务实现了“村村通”,75%以上的业务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已成为全省拥有县域金融市场资源主要份额、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主要力量、服务惠及全省主要人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江苏农信在不懈探索普惠金融中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助推器,普惠金融的江苏实践诠释了用心、真心、贴心的行业特质,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走出一条江苏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

  坚持深耕本土金融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江苏农信顺应农业农村新形势、新发展,不改初心,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普及度和便捷性,把金融资源更有效、更精准地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贫困地区和特殊人群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

思路决定出路,全省农商行始终做到改制不改姓、发展不忘本、上市不脱农,在区域定位上,坚持立足和深耕本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盲目扩张;在客户选择上,坚持重点支持“新三农”和小微企业,提升信贷供给服务效能;在业务模式上,坚持做小做散,努力做成特色银行、专业银行和品牌银行。目前,投放的农户贷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占全省银行业的96%、20%、31.5%,农户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92.3%,小微企业贷款申贷获得率96.1%,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为做好此项工作,江苏农信一方面努力解决与客户信息不对称难题,提档升级“阳光信贷”工程,强化移动金融和大数据运用支撑,公开透明地对广大客户授信,打造支农支小“绿色通道”。截至6月末,已通过“阳光信贷”对409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授信3348.9亿元。另一方面是关注和跟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农业现代化趋势,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截至6月末,已对5479个家庭农场、3560个合作社分别发放贷款17亿元和21.1亿元。

同时,江苏农信大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便捷性和客户可得性,指导近50家农商行引入德国IPC、台湾中小融辅等微贷技术,配套“三农”事业部、信贷工厂、数据仓库等平台支撑,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专业化、流程化水平。截至6月末,全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434.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0.1%。另外,江苏农信着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建设,通过组建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小微信贷中心、小微信贷服务部、科技支行、社区支行等多样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专业、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55亿元,科技贷款余额646.7亿元。

在此基础上,江苏农信积极探索破解激活长期沉睡的农村资产金融功能难题,指导农商行积极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不断丰富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截至6月末,全行业已有36家农商行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贷款余额为16.8亿元;已有6家农商行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贷款余额为5.9亿元。与此同时,江苏农信切实解决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积极稳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对公务人员推出“精英贷”,尝试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保证方式,鼓励农作物订单等新型质押方式,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借款人意外伤害险、小额贷款违约保险,在提高放贷效率的同时,缓释贷款风险。

江苏农信还积极支持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强化金融全面扶贫、精准扶贫。不断总结和运用多年来积累的金融扶贫工作经验和独特资源优势,持续为扶贫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取得了扶贫攻坚的积极成效。截至6月末,已对省内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贷款14.92亿元,其中发放扶贫贴息小额贷款26.1亿元,惠及7.78万贫困农户。

  坚守惠及千家万户的初心

江苏农信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贴近客户需求,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传统+移动”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体验。

首先是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布局营业网点和ATM,实现对全省所有乡镇和重点行政村、集中居住区的全覆盖。建设2.6万个金融便民服务点,实现对所有行政村、较大规模自然村的全覆盖。其中已有1.2万个按照人行南京分行要求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占省内金融同业建站总数的80%以上。

其次是着力打造全方位金融渠道网络,大力拓展以网上银行、EPOS为代表的电子银行,加快发展以微信、易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银行以及以远程视频柜员机为代表的智能银行等,并拓展升级银行卡支付结算功能,初步形成全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多样化的服务渠道。截至8月末,电子银行客户覆盖率达52.08%,电子银行柜面替代率79.27%。

再次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服务,重点推广手机银行业务,逐步将各类生活场景应用到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移动化、智能化、高效的服务体验。截至8月末,手机银行客户数621.51万户。着力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线上全流程自助贷业务通道,全天候满足客户资金使用需要,做到“随需随借、省时省心”。

  坚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针对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财富意识的增强,江苏农信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品种,持续丰富服务内涵,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推进业务多元化。加快发展国际业务,不断拓展中间业务,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投资、同业业务,探索培育新的业务,逐步向多元化方向不断优化。近年来,全行业资金业务发展较快,已占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适应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推进门槛低、风险小、适合农民需求的多样化金融理财产品,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截至6月末,已开展理财业务,保本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439.9亿元、1474.6亿元。

二是推进产品特色化。适应利率市场化,推出“益农存”“存贷通”和“对公定活一本通”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提高客户资金收益率,增强客户黏性。截至6月末,“益农存”余额达497.1亿元。持续跟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加快IC卡应用推广,大力拓展居民消费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业务,着力减轻客户的消费资金压力。不断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积极拓展网络支付业务,客户分层服务取得新突破,网络支付用户实现翻番。

三是推进服务综合化。积极应对未来的混业经营挑战,鼓励符合条件的法人单位争取多拿金融牌照,努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经报银监部门批准,无锡、江阴等农商行获得资产证券化试点,常熟、紫金等农商行已开展直销银行,江南农商行在我省首家获批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四是推进运营集中化。省联社设立运营管理部,研究启动网内机构集中作业中心建设,将能够分离和上移的业务,尽可能向省联社平台集中,通过流程再造,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操作风险,推进基层网点由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型。

  坚持促进民生改善导向

农商行长期扎根农村,既是服务“三农”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的重要渠道、保持县域农村社会稳定的组织体系,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彰显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江苏农信要求各农商行积极参与社保卡、市民卡建设,代理医保、城乡低保等多项代理业务,其中独家代理涉农财政补贴发放达130余项,2016年全年代发资金达170.2亿元,惠及全省1400多万农户,覆盖率达100%,确保了国家助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统一开通全省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等代缴费平台,将部分产品发布到网银及村村通等电子渠道,为客户缴费提供便捷通道。

同时,江苏农信坚持让利于民。多年来,一直对“圆鼎银联卡”客户实行“免同城跨行交易手续费、免系统内柜面交易手续费”等优惠政策,粗略计算,此项活动每年可减少小微企业及农户支出4.5亿元。自2016年4月份起全面免除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跨行转账手续费,让客户切实得到了实惠。提升全行业利率差异化定价能力,贯彻落实中央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精神,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价格。

此外,改革以来,全省农商行年盈利能力由当年亏损8.8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盈利220亿元,年纳税额由不足3亿元上升到79.1亿元,社会贡献度大幅提高。积极支援灾后重建,向汶川、雅安地震灾区和江苏阜宁龙卷风灾区捐款共计3560万元。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徐绍峰 王峰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focus/201710/t20171026_126589.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普惠金融的“江苏农信实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