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年会上,小贷公司、普惠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等领域的代表和专家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小贷机构创新与合规并重的发展模式,为构建新时期普惠金融体系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认为,完善金融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是破解新时期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短板”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被有效满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存在供给严重缺乏、资源配置不均衡、投资不足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我国“三农”领域的资金缺口已超过3万亿元,预计未来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魏后凯看来,推动农业发展、优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是“三农”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目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论是乡村建设还是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作支撑。

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已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201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改善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表示,当前普惠金融已呈现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等特点,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水平。

然而,杜晓山也强调,我国普惠金融作为在宏观、中观、微观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行业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与认识差异较大,尚未完全形成共识。二是普惠金融服务城乡地区规模结构不均,特别是贷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和城市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三是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政策性与合作性金融机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四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也有待提高。五是监管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与创新。六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与金融教育仍然不足。

在中央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除了村镇银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传统的小额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扩展,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借助实用的数字技术手段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覆盖面,同时也为满足个人信贷需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手段。

成本高、效率低一直是全球普惠金融服务开展的两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令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普惠金融领域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会专家也表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下,数字鸿沟问题应特别重视。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曾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我国普惠金融面临数字鸿沟的挑战,农民、低收入人群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相关技术与技能,容易形成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导致不同群体从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

魏后凯直言:“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基础不足,金融教育普及程度低,征信体系与风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针对数字鸿沟这一全球性难题,除了保障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现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让低收入群体及时、全面分享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要为该群体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育与金融消费者教育。

另外,也有专家建议,推动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还应该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多层次、全方位且持续的政策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李珮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sd/201712/t20171205_128979.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