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中国银行: 打造集团化普惠金融模式 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金融行业,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则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政府部门、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而大量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偏远地区却因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因融资难融资贵而失去发展机会。

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11月23日,中国银行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该行全面践行普惠金融、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和创新。

依托集团资源

  打造普惠金融体系

据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依托中银集团资源,发挥集团化、多元化的优势,打造了有中行特色的、全集团实施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17年6月20日,中国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该事业部涵盖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还包括专门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以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形成“1+2”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架构。与此同时,集团其他附属机构也结合自身实际,从产品、渠道、人员等方面与普惠金融事业部进行协同并提供支持,形成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合作良好的“大普惠”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此外,在中国银行法人层面,全部36家一级分行都已经成立普惠金融事业分部,各二级分支行成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并配置专人负责普惠金融业务,同时全行1万多家网点都将作为普惠金融基础服务网点,并筛选部分网点作为普惠金融信贷发起特色网点,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通过规模化、批量化方式,在全国12个省市、82个县域发起的82家村镇银行,其中78%分布在中西部,国定贫困县占比达33%,成为县域普惠金融服务的生力军。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二三线城市金融服务弱势群体的小额金融贷款服务,已覆盖全国近200个城市,合作商户及网点逾千家,为超过200万客户提供便捷、专业、灵活的消费融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分发挥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中国银行不断加大电子化、智能化等新兴“线上”渠道的拓展力度,推进网络金融、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加大普惠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

“五专”机制建设

  强化事业部垂直化管理

据介绍,“五专”经营机制是普惠金融事业部实现专业化经营和垂直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中国银行已经制定了“五专”经营机制的全面落实方案,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具体而言,在综合服务机制方面,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和渠道,满足普惠金融客户多层次、多样化普惠金融需求;在统计核算机制方面,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能够生成面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统计报表与会计核算报表,全面反映普惠金融事业部经营业绩;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根据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特点和风险特征,完善了普惠金融相关信贷政策体系,开发了相适应的打分卡和统计模型,既提升效率又有效防控风险;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为普惠金融事业部专门下达信贷、经济资本等资源计划,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充分考虑普惠金融的业务特点,在全行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制定普惠金融业务专项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一级分行的考核挂钩,以实现有效地传导和落实。

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

  提升金融可得性

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贴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规律和特点,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有效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服务效率与水平。

举例来说,一笔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层级从原来的近10个层级减少为现在的4个层级,审批时间也从原来的2个至3个月缩短到5个至7个工作日。截至9月末,信贷工厂授信余额达3065亿元,客户数达4.6万户。

在服务“双创”群体方面,中国银行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试点,针对创业创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和需求创新推出“中关村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9月末,全国各地“中关村模式”授信余额101亿元,授信客户888户,累计授信投放超过396亿元,服务客户3834户。

在服务县域“三农”客户方面,中国银行推出“中银新农通宝”“中银林权通宝”等系列产品,开创性地以林权、棉花、苹果、乳产品、蔬菜、肉产品等作为抵押品,解决农业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部分农业核心企业的系统互联,通过线上接入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客群提供小额快速个人经营授信。同时,中国银行全面加强助农服务,累计已开办助农服务点约1万家,与中华供销总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已先行在山东地区开展助农服务点共建试点,首批建成12个点,仅12个点有效服务的农村客户就达5万余人。

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中国银行将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创新完善定点扶贫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执行“融资+融智+融技+融市”的扶贫思路,以咸阳北四县为平台,建立了“科技+智慧+载体+资金”的定点扶贫撮合服务模式。此外,中国银行还创新性地打造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新载体——“公益中行”平台。不同于其他电商平台的是,“公益中行”平台服务对象都是普惠金融客户,融入了电子钱包等前沿的金融科技,通过场景化交易缓解客户信息不对称难题。

在校园金融服务方面,中国银行自2004年起连续14年独家承办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服务, 累计投放助学贷款超过220亿元,受助学生超过170万人。在“校园裸条贷”事件发生后,中国银行率先宣布进军校园金融,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结合大学生移动互联生活方式,研发“中银E校园”手机APP,为学生打造集校园校务、金融服务、第三方服务于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衣、食、住、行、游、学、娱、职”的综合化掌上平台。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萌

http://finance.jrj.com.cn/2017/11/24072023688573.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银行: 打造集团化普惠金融模式 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