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进入中国已逾十年。最新数据显示,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在2023年末达到29万亿元,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均明显提升。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当下,普惠金融的命题开始从“有没有”进一步走向“好不好”“强不强”以及“是否可持续”。普惠金融在升级发展之路上面临新问题——如何提升“健康度”?如何破解“绿色不普惠,普惠不绿色”的难题?AI应用将为小微金融带来哪些可能性?
近年来,普惠金融业务成为各家银行争相投入的领域。今年初,2024年普惠信贷的总体目标被明确提出,“保量、稳价、优结构”成为普惠金融下一步发展的重心。
应该说,普惠金融是国际性难题,中国的实践有其特殊之处。过去十年,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之下,中国的普惠金融在世界范围内都居于相对领先的位置。目前,获得信贷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数约占市场主体的1/3,可以说“贷款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接踵而来的是,在扩面的基础上,普惠金融将更加关注“健康度”,关注金融服务是否匹配适当,是否有效充足,风险是否可控,是否绿色,是否健康可持续。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绿色金融不普惠,普惠金融不绿色”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标准,现在运用的绿色金融标准主要适用于大企业、大项目。因此,小微企业不容易获得绿色金融服务及相应的政策优惠。
针对此类问题,一些银行作出了自身探索。比如,网商银行从小微绿色评级标准出发,联合相关机构发布《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借助大数据和AI能力,开展小微企业的“认绿、评绿、碳减排”,为绿色评级表现好的企业提供优惠的绿色贷款;同时将这套评级方法向10多家合作银行推广,以期提升小微绿色金融的普及和效率。
2023年,小微企业走过了一场修复与新生的历程。在“助微”方面,银行业与社会各界开启广泛合作,不断壮大“助微”的朋友圈。实体经济的复苏回暖是发展机遇,AI浪潮激发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创造普惠金融新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记者 康民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5-28/doc-inawuwzr2581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