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记者从山东省银行业协会获悉,自2013年我国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山东银行业扎根齐鲁大地,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山东辖区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在一级分行、部分二级分行普遍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三农金融事业部或其他牵头普惠金融业务的专门部门,综合运用资源倾斜、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措施,构建专业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241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结合自身定位,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立足本源、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县域和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截至目前,山东辖区已实现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100%全覆盖,小额存取、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
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开展“进走访”“百行进万企”“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首贷培植”“齐心鲁力助企惠商”等专项融资对接活动,搭建金融辅导员、金融伙伴等融资对接机制,从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中优选6000余名金融辅导员,组建2000余支辅导队,开展结对帮扶,形成了覆盖广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金融辅导网格。截至2023年末,辖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3.4万亿元,贷款余额户数达208.34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涉农贷款余额达3.6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34%,有力支持乡村振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25.34亿元,实现“应贷尽贷”,有力支持6万脱贫群众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着眼新市民安居乐业等重点民生需求,搭建“新市民之家”“工银心连新”“城市新邻里”等服务品牌,推出“新市民创业贷”“新市民教育贷”等金融产品600余款,有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数字化服务效能不断增强
山东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平台3D影像等信息科技的应用,数字金融服务场景日趋丰富,人民群众信贷、存款、取款、支付更加便捷。着力加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深化“银税互动”合作,建立银行与税务的数据直连通道,将224.17万户纳税信用A级、B级、M 级企业和123.54万户符合条件个体工商户纳入“银税互动”,将纳税信息转化为融资生产力,山东银税互动接入银行153家,居全国首位。自业务开办以来,辖区累计授信企业数量32.84万户,累计授信额度3218.62亿元,均居全国前列。联合省相关部门建成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省级节点,实现与20家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对接联通,打破信息孤岛,破解信息不对称,实现“精准画像”,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当前,辖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较5年前下降1.62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监管、货币、财政、税收等政策联动协作不断加强,实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差异化考核或监测,推动银行机构落实落细尽职免责制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力度;建立符合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机构名单,实行税收优惠;实施小微企业风险补偿、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人才贷风险补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特色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等多项目普惠领域的贴息补偿政策等,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提高。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完善,银担合作不断加强。截至2023年末,小微企业担保贷款金额1294.02亿元,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金额600.6亿元,辖区涉农、小微融资担保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经营主体获贷可得性进一步提高。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芳
通讯员 付金龙 刘于婷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shandonggedi/20240424/56406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