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创造无限可能

 

山湖漫漫,茶色青青。正值春日,贵州金华镇翁井村147亩茶叶基地绿了整个山头。自贵阳市观山湖区积极发展茶产业、打造“茶经济”以来,现年49岁的郑朝秀已为茶树种植忙碌了6个春天。

茶树“越冬期”是每年茶农最忙碌的时节,修枝、施肥、松土,人力、资金一个也不能少。郑朝秀冬天修建住房花费了不少积蓄,对她来说,填补茶树管理资金缺口迫在眉睫。“听乡亲说,建行有个贷款产品叫‘裕农快贷’,能不能让我也试试?”她拿到村委出具的贷款农户推荐表,资料收集齐备,贷款申请一经提交录入,50万元“裕农快贷”资金很快就到账了。

近年来,金融业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金融服务“三农”的质效显著提升。

加快创新 提升服务可得性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资金资源投入,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县域和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银行业涉农贷款实现了较快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2个百分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5%。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表示,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平均水平,占全行贷款的比重上升。

金融机构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不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例如,自2016年起,依托金融科技运用推出“惠农e贷”产品,实现了农户贷款线上申请、自动授信、自动审批,有效满足农户贷款小额、高频需求;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发力,打造了结合的“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自身覆盖99%县市的近4万个金融网点,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深化“三农”金融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信用难题

“近年来,我们通过‘裕农通’业务,为农户、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融资产品,新型村集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也顺利打通。”建行新乡辉县支行副行长李长轩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农村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摸索出一个有效模式,就是广泛建立信用村。通过信用村的建立,我们和基层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效对接村内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为其提供授信贷款,支持其发展生产。”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

保险和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现代化农业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且资金需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时效性要求高,但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敏感度较高,经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引入信贷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分担风险,可提高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和可行性。

抓住产业振兴“牛鼻子”

“金融部门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而且围绕产业振兴积极推动涉农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商业银行正以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信贷资金等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向农村,进入乡村产业。例如,陕西省分行创新性地推出了“光伏+乡村振兴+数字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数字普惠产品为农户提供购买光伏发电设备所需的贷款支持。

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银行业打造“一县一特色”支农信贷产品,全力支持乡村涉农企业、农户发展。农业银行已推出针对县域客群的区域特色产品255个;邮储银行为全国300多个特色产业集群“一对一”制定服务方案;建设银行围绕场景补齐、整合和增强产业链,带动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薛洪言表示,未来,银行机构可以继续发掘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帮助地方农产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瓶颈,提高产业附加值。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余嘉欣

https://finance.sina.cn/2024-04-10/detail-inarhxve1484268.d.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创造无限可能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