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以及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庄严承诺的重要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有效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在国家战略层面融合发展,是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商业银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商业银行加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品牌价值。
深刻认识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发展理念与模式等方面“1+1>2”的双向奔赴,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认识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准确把握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内涵。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是以绿色金融的可持续理念为广大普惠群体的生产生活注入新动能,以普惠金融的数字发展优势拓宽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两者相互促进,推动普惠对象绿色转型,重点服务因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更高经营成本的高碳行业、依附于高碳行业的小微企业及其从业者以及现有绿色金融支持相对较弱领域的群体。
深刻理解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供给格局、优化产品服务、丰富融资增信手段、完善政策制度,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持续性。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绿色金融不够“普惠”、普惠金融不够“绿色”的问题。为持之以恒地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也为让绿色金融成果惠及更广大服务对象,统筹推进两者融合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充分认识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必然性。绿色金融强调引导金融资源向节能、清洁能源领域倾斜,普惠金融强调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又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内在统一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同时具备发展路径的一致性、服务对象的重叠性,这为两者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银行实践
银行业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历经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两者融合发展尚处于初期,银行业主要从组织架构、产品创新、服务体系和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展开探索。
完善组织架构,保障战略落实。银行业普遍重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将其作为全行战略性业务推进,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管层以及下设工作委员会统筹负责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业务,出台相关规划并推动落实。
加强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样性金融需求。为满足普惠客群的绿色融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盘活碳资产、政策鼓励等方式增加客户信贷供给。典型做法包括:以政策性担保资源为支点,为碳资产持有人提供增信,提高碳资产的流动性,打通碳资产开发、流转、变现的“最后一公里”;推出绿色普惠金融特定产品,面向绿色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下游小微经销商提供贷款,鼓励小微经销商向绿色、环保企业采购商品与服务。
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客户服务力度。为拓展普惠客群的绿色金融服务深度,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银行将绿色金融业务内嵌于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为客户的生产、生活注入绿色元素。典型做法包括:基于能源管理、绿色交通、绿色节能建筑等领域所形成的生态链,挖掘链上的普惠客群绿色融资需求;通过设立个人碳账户,实现个人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不断将绿色低碳理念广泛融入居民生活,打造“金融+生活”的生态服务体系。
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拓展客户服务广度。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及相关评价标准、方法等,深入探索绿色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路径。典型做法包括:将绿色金融要求纳入年度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等领域,提高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服务能力;在确定绿色金融原则、项目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有效融合于涉农贷款、小微民营企业贷款等普惠金融服务之中,持续加强绿色金融的普惠性。
民生银行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
作为国内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一直以服务民营经济为使命,探索形成了践行国家战略、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
探索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大脑”。民生银行高度重视绿色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将绿色与普惠金融列入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战略。董事会承担绿色及普惠金融工作最终责任,经营层推进落实,引导金融活水流入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点燃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引擎”。民生银行推出“光伏贷”产品,为分布式光伏设备终端农户提供贷款支持和零成本设备安装服务,并在浙江、陕西、山东三省试点推进,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广。围绕供应链企业生产旅程,实施新供应链金融“1+N+C”的业务模式,上线“农牧贷”“农贷通”等特色产品,为牧民、粮食和棉花种植户等客群提供绿色普惠金融服务。
聚焦专精特新、科技型小微企业,释放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动能”。民生银行通过整合股权、债权等多种手段,助推绿色低碳科创企业成长。对绿色工业园区中的小微企业和科创企业提供覆盖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的“园易”系列八大产品,匹配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陪伴绿色低碳企业成长。依托绿色供应链、农业服务平台、绿色产业园区等政府投资平台,通过系统链接和场景布局,为绿色产业客户、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打造绿色普惠金融联动综合服务模式。
建设“敢贷、愿贷”机制,激发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活力”。民生银行建立科学有效、公正严谨、制衡监督的尽职免责工作体系,适度提高绿色、普惠信贷业务风险容忍度,充分授权,高效决策,激发业务活力;优化绩效考核,提升绩效考核中绿色、普惠金融类别占比;倾斜资源,给予优惠的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内部协同,挖掘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潜力”。民生银行将普惠客群纳入绿色产业、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重点开发扶持范畴,加强公司零售板块联动,增强绿色金融的可得性,促进“绿色+普惠”的高效协同。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民生银行十五年如一日支持普惠金融发展。15年来,民生银行累计为2180万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236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累计发放小微贷款6.66万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民生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在全行各项贷款中的比重超过17%,连续5年实现占比提升;其中,小微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3亿元,保持良好上升势头。
破解信贷支持绿色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民生银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低碳经济和共同富裕战略,聚焦重点区域对科创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战略项目明确差异化授信政策,持续强化区域特色场景建设和个性化小微企业服务,基于场景生态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等开展数据建模,推出特色产品,通过数据增信、场景风险识别,让绿色普惠金融流入“田间地头”。截至2023年9月末,民生银行“专精特新”企业一般性贷款较年初增长54%;绿色贷款余额2500亿元,较年初增长39%;涉农贷款余额超3600亿元,较年初增长11%;生态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000亿元,已开展融资的链上客户超过1.5万户。
依托风控合规能力全面提升,扫除绿色普惠业务发展障碍。出台绿色金融细分行业指引,指导业务团队有的放矢,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上线小微授信专属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审批效率提高50%。以行内外多维度数据为基础,构建客户全景立体画像和主动授信名单,建立支持开放扩展、动态适配的风控模型策略体系,风险精准识别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9月末,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不良额大幅降低,小微贷款不良率自2022年以来连续7个季度环比下降,其中绿色小微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小微贷款不良率,资产质量稳步向好。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问题与挑战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对银行业提出的新课题,很多基础领域的空白需要补充完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激发。
相关界定标准不够清晰。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农户主体、个人等普惠群体绿色行为信息采集、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机制和渠道,绿色行为认定困难。此外,目前对符合绿色普惠范围的金融活动尚无统一的施行标准,没有阐明普惠主体的绿色生产经营活动与普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指标差异,对金融机构有效识别绿色普惠项目造成困扰。
主体金融需求不够充足。一方面,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普惠主体暂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运营模式,生产活动主要基于收益成本考量,自主减排和适应环境要求的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引导普惠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机制尚不健全,外在激励作用不够突出。内外因素叠加导致普惠金融群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金融机构的产品供给不匹配。
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尚未形成绿色普惠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商业银行信息获取成本较高,不利于及时、完整地将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主体的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绿色普惠金融支持范围。
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绿色普惠金融风控要求高、绿色认定难,难以满足银行盈利性的基本要求,亟须适度优化监管考核指标、贷款风险权重及不良贷款容忍度,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绿色普惠领域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为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可通过标准认定、体制机制建设等,为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有效激发其积极性。一是加快制定评估绿色普惠金融项目和产品的标准指标,同时尽可能简化评估过程,增加市场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二是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提供财政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和公司规范披露环境足迹、碳排放和社会绩效等相关信息,提高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透明度、问责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组织社会各参与方加强对话,促进交流合作。四是依靠科技力量赋能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综合数据库和企业库,帮助符合绿色标准的普惠客群与金融机构更好地对接。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事关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银行业对此责无旁贷,可从战略定位、业务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让绿色金融更普惠,让普惠金融更绿色。一是高度重视,将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纳入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愿景和实施路径。二是建立个人碳账户,打造个人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同时,重点布局绿色交通、绿色节能建筑、乡村人居环境以及绿色农业等涉及普惠群体较多的场景,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到普惠业务领域。三是建立多元化服务渠道,与政府、投资公司、基金公司、互联网企业以及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生态,拓展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四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尽职调查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监测,确保绿色普惠金融风险可控、依法合规。五是加强信息披露,向投资人、客户和社会公众提供清晰准确的绿色普惠金融信息,形成积极正向的引导。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链接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两篇大文章,汇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双碳”等多个发展目标,既是银行业服务“国之大者”的时代使命,也是新发展格局下银行客户结构调整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难得机遇。民生银行愿与银行同业一道共同努力,根植绿色普惠金融坚实的业务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为金融强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中国金融》2024年第2期
作者:郑万春(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yhpl/2024-01-19/doc-inaczqyk15481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