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产物,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点,为金融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深刻认识、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有效路径,十分必要。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1.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农业产业发展既需要金融的有力浇灌,也需要科技的精准配置。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技术手段将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工商、税务、司法等领域的信息融合,精准刻画涉农小微企业特征,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分析,支撑贷前、贷中、贷后数字化风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深挖涉农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出适用不同主体的数字信贷产品。
2.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必须坚定绿色发展方向,确保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宜居。数字普惠金融将驱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识别环保型农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项目,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高效地灌溉农村绿色领域。同时,搭建绿色融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风险处置与监管协同平台,动态监控资金投向的环境气候效益,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由粗放向绿色转型。
3.带动乡村乡风文明。文明乡风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面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将金融融入社会治理,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金融信息交互体系,更好地普及金融知识、展现乡村风貌。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金融教育宣传渠道和内容,指导农村居民提升对数字金融产品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持续完善涉农信用信息体系,引导农村居民、乡镇企业等形成诚信守约意识,营造质朴文明的乡村风貌。
4.助力乡村治理有效。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普惠金融兼具技术和金融优势,可以在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同时,向农村地区输出先进的技术能力,助力夯实乡村数字治理的基础支撑。金融机构通过深度参与农村党建平台建设,向基层党组织提供党员教育、党务管理以及党群互动等服务,促进基层党务工作智慧化、规范化、多样化发展。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参与建设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等平台,助力村级事务管理智慧化发展。
5.支持乡村生活富裕。社保、医疗等民生服务事项关乎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是当代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直接体现。数字普惠金融为银、政、企架起沟通桥梁,可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让数据多“跑路”、让农民少“跑腿”,助力提升农村民生服务的便利化、精细化水平。金融机构通过打通与政务、社保、医疗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渠道,建立统一的服务入口,实现水电、燃气、供暖等公共缴费事项的一站式办理。通过在社保、交通等民生服务卡上加载金融功能,在挂号、缴费等卫生健康系统中嵌入金融服务,推动社保缴费、医疗结算、保险理赔等服务网络化、自助化,让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充分享受民生改善的幸福感。
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近年来,我国各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长足进步,但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制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一是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比城镇地区低24.1个百分点。网络设施的不足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数据要素流转,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半径。二是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不够。经过多年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已实现全国广覆盖,但是许多普惠金融服务点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部分仅提供取现、支付等基础金融功能,缺少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普惠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2.涉农数据治理体系仍需健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缺数少数、有数不用、有数难用等情况。在数据生产阶段,涉农小微企业因为欠缺数字化能力,导致生产经营沉淀的可用数据有限。农村居民因为对数字产品的应用较少,导致“数字足迹”缺失。2022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面向某市135家涉农小微企业的调研显示,73%的企业生产设备未联网,54.8%的企业未开展数字化建设,从源头上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数据应用阶段,部分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涉农数据治理体系,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同时,在农村地区,金融与工商、社保、水电等公共领域的信息互通仍有待加强。
3.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亟需强化。农信社、农商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广袤农村的主力军,但这些机构受自身条件限制,往往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服务成本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投入多、见效慢,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程度较低,在数据获取分析方面缺少竞争优势,同时客群规模不足,收益与投入不平衡影响了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存在渠道多元化程度不高、线上线下融合不足、不同渠道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资源协同不够、服务体验不佳、用户黏性不高。服务质量方面,“三农”群体金融需求个性化明显,多数客户资金需求紧迫,业务办理时效性要求高。而中小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以零散获客为主,无法兼顾农村普惠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服务效率较低。
4.农民数字金融素养有待提升。从技术的角度看,受教育水平、行为习惯、技术普及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整体不足,部分中老年农民尚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工具,数字技术的“乡村迟滞”现象突出。从服务的角度看,农村“熟人经济”和线下借贷的传统观念固化,许多农村居民只相信面对面的线下网点,加之农村经济风险承受能力弱,对数字普惠金融缺乏基本信任,导致相关产品推广应用难。人民银行西安分行2022年面向某市488家农户调研,结果显示28.6%的农户不熟悉数字信贷产品,37.2%的农户认为数字金融使用门槛较高。
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1.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一是做好发展规划设计。统筹数字普惠金融的中长期发展框架、路线,加快出台数字普惠金融产业支持和财税支持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协同发展。二是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建议明确大、中、小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定位,针对金融机构的体量、特点、数字化水平等制定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措施方法等。三是加强业务管理。在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基础上,强化对金融产品、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监管力度,营造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环境。
2.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政府部门加强数字新基建统筹布局,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偏远地区的资源投入,持续扩大数字网络和信息服务覆盖范围,使数字技术惠及更多农村居民、偏远地区人群等弱势群体。金融机构要推动服务渠道数字化升级,加快布局线下智慧网点,充分发挥线上渠道触达优势,提升金融业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能力。同时,加快金融业生僻字治理,推出乡村振兴版、语音版等无障碍移动金融APP。
3.加快涉农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小金融机构要持续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广泛触达小微企业、弱势人群等普惠群体。要注重群体特色,深刻分析涉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农户等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数字金融产品。要体现行业特色,聚焦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类型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打造与小微企业适配的数字信贷产品。要关注地域特色,以陕西为例,可围绕陕西农业大省现状,重点探索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融资需求,助力打造区域增长极。
4.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线上渠道优势,同时坚持做好线下宣讲,委派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员面向农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培养农村数字金融工具运用能力,提高普惠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的认知度、认可度。要强化数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农村居民识别、防范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的意识,保障涉农群体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来源: 金融电子化
作者:程军(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9UCMQ9D05520I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