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福建省推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2019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批复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过4年多的努力,试验区结出累累硕果,宁德、龙岩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渔排养殖贷”“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7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形成4个批次33项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并向全省推广。

“宁德、龙岩两市普惠金融相关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持续、易推广的‘福建方案’。”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庆昉表示。

根据《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联合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制定印发《宁德市、龙岩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普惠金融改革任务,构建政策协同体系。试验区建设期间,推动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建立普惠金融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试验区建设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等,适时召开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动福建省财政厅给予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每年1000万元的奖励支持。

  信用赋能普惠金融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没想到现在申请贷款这么方便。”龙岩市海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听朋友说在“e龙岩”APP上能申请贷款,正巧最近他的公司因设备更新有贷款需求,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平台上提交了申请。令他惊喜的是,短短5分钟就成功申请到97万元信用贷款。

自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龙岩市加快数字化赋能普惠金融步伐。2020年底,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联合当地金融监管局、大数据局等18个部门,在拥有191万用户的“e龙岩”政务服务APP上搭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归集税务、房产(厂房)、“五险一金”等45类公共信用数据,对接33家银行、13家政府性担保公司和两家保险机构,上线各类金融产品447项,实现线上融资撮合、政策咨询、金融教育、消保维权、信用辅导、金融司法等多项功能。用户只需在平台一键式提交融资需求,平台即可利用大数据为用户精准画像、撮合贷款,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2023年10月末,“e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已对接融资5.8万笔,授信金额116.37亿元。其中,上线“兴闪贷”“智慧快贷”“网捷贷”等秒批、直连信贷产品17款,授信金额44.11亿元,占比37.9%。

为打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依托该平台开设创业辅导、首贷行动、乡村振兴、外汇服务、小店经济、绿色金融六大专栏,并上线供应链金融、新市民产品、金融教育、信用脱困等特色服务专区,大大提升了数字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便利性和可得性。

向海而生,向海而兴。宁德市地处闽东沿海,为弥补农村信用体系的不足,实现农村信用创建由陆地向海洋延伸,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一条以海上养殖业为基础、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银行搭台、渔民受益的海上信用渔区三项创建(海上信用养殖户、海上信用养殖小组、海上信用渔区)工作机制,从“信用+海洋”发力,推动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该行出台《宁德市“海上信用渔区”创建工作方案》,以产业链、合作关系、民间信誉、养殖区域等要素为纽带,规范了海上信用养殖户、海上信用养殖小组、海上信用渔区的评选条件、审核评定、结果公示、政策优惠等工作流程,让海上信用创建成果更有公信力、更有含金量。完善信用渔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考量海上生产情况、金融信用状况、民风道德口碑等,对养殖户评定信用等级,进而为整个渔区进行信用评定。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信用增值机制,对整个信用渔区及信用户实施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渔区和信用户给予金融优惠政策,涵盖降低信贷门槛、提高贷款额度、下调贷款利率、结算绿色通道等。截至2023年10月末,宁德市已评定海上信用渔区21个、信用小组235个、信用养殖户8040户。金融机构向海上信用渔区发放信用贷款余额6.77亿元,同比增长39.25%,有力支持了当地海上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开拓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新领域。

  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盘活“沉睡资产”

宁德市山海资源丰富,但在传统农村地区,海域、滩涂、茶园、森林、渔排、菇棚等生产要素存在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等问题,其所具备的经济价值较难体现出来,不易变为抵押物,导致很多农村生产者面临守着“金娃娃”却贷不到款的难题,影响了农村产业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德市将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试点,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探索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重点工作来抓。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试点工作专班,优先选择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福鼎市开展试点,搭建全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和流转服务中心,将农业生产设施等各类要素整合进入平台,实现抵押登记公示、融资对接、流转撮合、统计汇总和要素确权五大功能,覆盖市县两级。探索“平台+数据+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接入地方特色的农村生产要素数据,由要素归口部门和平台实现“总对总”的接入,加强特色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数据采集和分析,推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政、银、保、担风险共担模式,成立资产收储公司,实现“登记—评估—融资—流转—处置”要素流转闭环。截至2023年9月末,宁德市辖区金融机构已创新推出“渔排养殖贷”“渔排托管贷”“仓单质押贷”“民宿贷”等信贷产品,通过生产要素累计融资14.88万笔,融资金额172.69亿元,在架金融产品270个。

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整合传统“非标”农村生产要素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融资,拓宽了农村资产抵押物范围,使得渔排、渔船、茶园、果园、菇棚、葡萄大棚、茶企非标厂房、民宿等非标农业设施,以及海参、茶叶、食用菌、大黄鱼、生猪等各类农产品和交易数据信息,均可作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据,有效盘活了农村生产要素资源,把农村要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从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金的转变,全面改善农村经营主体融资环境。2022年12月,福鼎市点头镇翁溪村大毫茶母树园3亩采摘权通过福鼎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评估后,公开挂牌竞拍,最终以每年68.4万元成交,刷新福鼎市茶园经营权流转最高价,拍卖所得则由中标企业按年支付,全部作为翁溪村集体收入。

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助农属性,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央行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市各项贷款同比增长21.88%,增速居全省第一。截至2023年9月末,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8.03%,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2.13%,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福农驿站”为民服务零距离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引擎

在津巴布韦从事工程机械租赁业务的戴志明来自龙岩永定,眼看着在家乡农信社办理的贷款即将到期,回来办理续期的交通等成本太高,可把他愁坏了。之前为他办理贷款业务的农信社工作人员获悉后,为他介绍了“远程银行”办理渠道,戴志明通过龙岩农信“远程银行”提交了10万元续贷申请,很快便接到从国内打过来的视频通话,仅仅几分钟就完成了这笔续贷业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龙岩市地处闽西,山地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8%,外出从事服务业或者小规模制造业的务工人员较多,小额贷款需求旺盛,像戴志明这样有远程业务办理需求的人不在少数。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指导龙岩农信系统依托腾讯云开发“远程银行”,运用成熟的音视频链路加速、AI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部分传统银行业务线上办理,大幅降低群众的“脚底成本”。目前,龙岩农信“远程银行”已上线贷款合同、征信查询授权、委托授权等业务的线上面签,服务范围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自上线以来,已为国内外客户办理各类业务1.15万笔,金额125.56亿元。

龙岩市还率先在全国设立由金融机构捐资创办的社会组织“龙岩市福农驿站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全国首个线上线下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是全市所有行政村的“专属家园”和“办事大厅”。本地村民、外出村民、龙岩新市民等本地户籍用户只要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福农驿站”,注册认证成为线上村民,即可实时享受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还能线上办理政务、参与村务、了解农务,既解决了群众多头跑、办事慢的难题,又让家乡动态“触手可及”。“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还有村里的大小事,‘福农驿站’都能解决。”上杭县回龙村村民林喜对“福农驿站”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龙岩线上“福农驿站”注册村民超47万人,覆盖195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入驻商户超6万家,开展线上直播带货23场次,销售金额近百万元,已初步构建了数字驱动、共生共荣共赢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不断拓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刘凡

通讯员 郑境辉 何国钦 颜倩倩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gc/ch/202401/t20240110_285682.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福建省推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1919